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
71岁的王健林,刚刚用沽售广场、酒店、总部大楼换来了喘息的机会,把6000亿的债务清单一笔笔还上,原以为熬过了最黑暗的时刻,却没想到,真正的大麻烦才刚刚开始。
北京金融法院一纸执行令,24亿再度压上身,紧接着又是4亿,限制高消费令接踵而至,昔日“首富”的尊严被现实撕得粉碎。
这场长达十年的资本拉锯战,正一步步将万达集团推向深渊。
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,王健林还能扛多久?这一次,他还能翻身吗?
王健林的逆风之路,始于1989年。
当年,他从部队转业接手一家负债百万的住宅开发公司,并将其改名为“万达”,试图在中国房地产的浪潮里闯出一条路。
谁也没想到,这家负债累累的小公司,能在20多年后跻身世界商业地产巨头,甚至一度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。
真正令外界见识到他扩张野心的,是2012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收购案。
他以26亿美元拿下美国AMC影院,喊出“文化输出”的号角。
那一刻,王健林不再只是大连的地产商,而是以全球布局的资本家身份,登上了国际舞台。
2016年,王健林做出了一个决定,彻底改变了万达的命运。
他将万达私有化,从港股退市,并签下一份对赌协议。
协议规定,如果2018年前万达无法重新上市,就必须以12%的年息回购价值380亿元的股份。这等同于给自己套上一个定时炸弹。
彼时的王健林信心十足,认为上市如探囊取物。可惜,政策骤变,资本寒冬袭来,万达迟迟未能重返资本市场。
2018年,对赌失败的那一刻,万达的资金链开始崩塌。
这380亿的回购成本,加上高额利息,成为压垮现金流的第一块巨石。债务雪球越滚越大,王健林开始出售资产止血。
从文旅项目到酒店管理业务,从广场到总部大楼,几乎所有能卖的资产都被清空。
2024年,他将26个万达广场打包出售,紧接着又出手了77家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。
2025年春天,万达商管账上只剩116亿元现金,而短期到期债务却高达400亿,现金流缺口达到284亿。那是一段人人忐忑的日子。
外界开始怀疑,万达是否还能维持运营。
为了填补这个巨大黑洞,王健林再度出售48个万达广场,最终换得500亿人民币。至此,万达累计资产出售额超过600亿。
可惜,债务的黑洞远比外界想象得更深。2025年8月11日,北京金融法院执行万达24.02亿元,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。
这意味着他不能乘坐头等舱,不能住星级酒店,不能有任何“奢侈行为”。曾经的“走路带风”变成了“寸步难行”。
短短一个月内,被执行金额累计突破76亿元,执行记录达10条,股权被冻结47次,部分冻结期长达三年。
在这场风波中,王思聪的频繁“出圈”也成为焦点。他没有出现在万达自救的任何环节,却频频因夜店、绯闻登上热搜。
一边是父亲举步维艰地填补债务黑洞,一边是儿子在海外社交场合高调露面。
这种讽刺的画面对外界形成强烈冲击,也让资本市场对万达的家族治理结构产生了深深质疑。
问题不仅在于债务,更在于治理。万达的组织结构一直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模式,决策高度集中,缺乏透明度。
在对赌失败后,原本依赖资本市场输血的路径被彻底堵死,导致整条融资链条断裂。
债权人开始频繁上门,要求兑付股份、追讨投资。
万达不得不考虑债转股、资产证券化、公募REITs等手段,但成效甚微。
2025年7月,万达项目的股东悄然更替,部分核心资产被托管或转让,意图进一步稀释风险。但市场并不买账。
到了9月8日,北京金融法院再次执行万达4亿元,王健林再度被限高。
这两次执行,彻底将万达的资金链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。
舆论开始发酵。有人感慨王健林“硬杠到底”的态度,也有人批评他当年盲目扩张,最终自食其果。
相比于跑路的许家印、贾跃亭,王健林的确没有逃避,但这份“担当”并不能掩盖万达治理结构的顽疾。
公众的情绪,也从最初的“敬佩”转向了“担忧”。
最令人唏嘘的是,这场巨额债务漩涡的源头,竟是一份未能兑现的对赌协议。
一个本可为企业打开资本新局的机会,最终变成了压垮整个集团的死结。
而在此之后,万达试图转型为轻资产运营公司,却没能建立起有效的数据驱动模型和本地化运营机制,反而被误解为继续扩张,进一步消耗了自身的信用。
王健林并非没有尝试自救。他提出三层改革策略:通过广场分级分类运营提高坪效,集中与债权人谈判推进债转股,重构组织架构向数据化公司转型。
但这些策略在执行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,尤其是在现金流持续吃紧的背景下,任何改革都步履维艰。
回看这一路,王健林用尽了“砍肉求生”的所有方式,甚至亲自出面招商、谈判、打包资产。
但直到2025年9月28日,关于他被限高、资金链危机的报道再度登上头条,这位71岁的老人依然没有走出困境。
外界不免担心,这一次,他还能不能挺过去。
万达的成败,不只是一个企业家的起落,更是一代地产模式的终结。
从“规模为王”到“现金为王”,时代早已变了。
过去靠高杠杆、高周转、高扩张的打法,在如今这个理性、谨慎、数据驱动的市场面前,已经不再适用。
未来是否还有转机,关键不在于卖了多少资产,而在于是否真正建立起透明、高效的治理结构,并重建与市场的信任。
否则,哪怕暂时还清6000亿的外债,也只是延缓了危机的爆发,并未解决问题的根本。
王健林曾说:“把命续上,再谈面子;把账补齐,再谈故事。”如今命是续上了,账也补了一部分,但故事还能不能继续写下去,就看他能否真正放下“家族控制”的执念,给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
来源:万达内部人士回应“王健林被限高”2025-09-28 13:28·环球时报
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