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肠道健康,很多人觉得“只要能吃能拉”就没什么可担心的。其实,肠道就像我们的“身体警报器”,一旦出现问题,往往会在上厕所时悄悄给你发信号。遗憾的是,很多人对这些信号不以为意,结果小毛病拖成了大问题。今天,我们就聊聊肠道发炎时常见的4个“厕所变化”,帮你及时发现身体的小警告,早管理、早安心。
1. 拉肚子,总是“跑厕所”——小心肠道在闹情绪健康的排便频率和大便形态,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“标准”。一般来说,大多数人每天排便1~2次,形状成型、颜色棕黄,感觉通畅就是正常的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开始频繁拉肚子,大便次数明显增多,质地变稀,甚至出现水样便,这多半意味着肠道可能发生了“发炎”或“感染”。尤其是平时排便一直很规律的人,短时间内一天拉三四次,甚至更多,这时候一定要多留心,别掉以轻心。
短暂的腹泻,大多是吃坏肚子或者轻微受凉引起的,休息调整后会好。但如果拉肚子持续一周以上,甚至夹杂着腹痛、肚子咕噜响,就需要引起重视,可能是肠道炎症的信号。慢性肠炎、溃疡性结肠炎、肠易激综合征等,都可能有这样的表现。
有些人发现大便表面或纸上有血,总以为是痔疮或者肛裂。其实,大便带血有时也在“提醒”你肠道可能出了状况。
肠道发炎,尤其是结肠、直肠的慢性炎症,常常导致肠壁脆弱,排便时容易出血。大便带血有时是鲜红色,有时则是暗红或夹有血丝,甚至有的还会带有脓液或黏液。
这里要提醒,任何“无缘无故”的大便带血,都不该掉以轻心。痔疮确实常见,但不能把所有出血都归咎于痔疮。如果带血持续反复,尤其是还伴有腹痛、腹泻、便秘等情况,建议尽早到医院检查。
3. 排便习惯改变——“便秘”和“腹泻”反复交替要留神健康的肠道排便节奏比较规律,习惯性便秘或偶尔腹泻都很常见,但如果近期出现排便习惯突然变化,比如平时通畅的人突然变得便秘,或“拉肚子”和“便秘”反复交替,持续几周不恢复,就要小心肠道炎症在作怪。
肠道发炎时,肠壁受损、蠕动紊乱,有时会让你一会儿拉肚子,一会儿又几天不解大便。尤其是老年人、平时肠胃比较敏感的人,这种变化更要警惕。不要总觉得“再等等就好了”,如果一两周都没有恢复,建议早点就医,查明原因。
除了排便次数和带血,肠道健康还会体现在大便的“外观”上。比如:
大便变得很稀、带有大量黏液或脓液;
颜色变深,甚至发黑,气味异常难闻;
形状忽粗忽细,甚至变成扁条状。
这些变化虽然细微,但却是肠道在“悄悄报警”。比如,带黏液的大便可能说明肠道有炎症或感染;大便发黑,有时提示消化道出血;形状变细、扁平,则可能和肠道狭窄、炎症有关。
肠道“报警”了,该怎么做?其实,肠道炎症大多是可以及时干预和管理的,只要我们能尽早发现苗头,不讳疾忌医。对于以上4种“厕所信号”,不必惊慌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:
1.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:多吃新鲜蔬果,保证饮水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强的食物。
2. 注意生活规律:规律作息、适当运动,减轻压力,帮助肠道维持正常节律。
3.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:如排便改变持续超过一周,尤其是伴随带血、腹痛等,应尽早到医院消化科检查,排除炎症或其他疾病。
4. 不要随便用药:很多人腹泻就吃止泻药、便秘就用泻药,这样容易掩盖病情。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。
我们的肠道每天默默工作,帮我们消化吸收、排出废物。它出现“小情绪”时,往往会“借厕所”提醒你。别忽略身体的这些细微变化,把握健康的主动权,让生活更安心。
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