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时期,天下分裂,诸侯纷争,战火四起。众多雄心勃勃的英雄纷纷投身这场乱世,争取在风云变幻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得一席之地。这些英雄豪杰,竭尽全力与对手周旋,因此许多流传千古的壮丽篇章诞生了。
其中,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,尤其是“完璧归赵”和“负荆请罪”这两个经典事迹,不仅展现了他们的高尚气节与英雄气概,也凸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与互相尊重。许多人都能津津乐道,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两位在历史上举世闻名的英雄,竟在长平之战后分别遭遇了悲剧般的结局——一死一逃,实在令人惋惜。
在战国的局势中,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,逐渐成为霸主,秦王即位之时,英气勃发。这个时候,不少周边国家不仅不敢轻易与之为敌,反而有些国家开始对秦国投怀送抱,渴望获得保护。
赵国也不例外,赵王手中有一块传世珍宝——和氏璧。此玉璧洁白无瑕,完美无缺,传闻说“得和氏璧者,可得天下”。因此,和氏璧成为了赵国与秦国之间博弈的关键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正如那句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”所言,和氏璧的出现引来了秦王的觊觎。秦王提出,以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。然而,赵王内心有所疑虑,担心秦王一旦得手,可能会反悔不给城池。为此,蔺相如挺身而出,主动请求前往秦国,承担这次艰难的任务。
蔺相如机智过人,在秦王的询问和周旋中,迅速察觉出秦王并非真心要兑现承诺。相反,秦王似乎图谋独占和氏璧。于是,蔺相如在秦朝堂上,巧妙地提出了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决绝言辞,威胁如果不能按照约定交换,他宁可自毁玉璧,也不让它落入秦王手中。秦王害怕玉璧遭损,于是终于妥协,答应按约定进行交换。
然而,蔺相如知道秦王此举不过是拖延之计,于是心生一计,暗地里将和氏璧送回赵国,并在第二天秦王要求交付和氏璧时,毫不犹豫地揭穿了秦王的诡计。面对蔺相如的机智与决绝,秦王无奈地放弃了和氏璧,并且将蔺相如安全送回赵国。
蔺相如的这一举动,赢得了赵王的极高评价,也让他在赵国地位不断攀升。然而,这却让赵国的名将廉颇心生不满。廉颇认为自己经历了数十年的战功,屡次征战沙场,立下赫赫战功,怎能被一个文臣蔺相如压倒?因此,廉颇心生嫉妒,公开表示要羞辱蔺相如。
蔺相如得知后,心生宽容,始终避免与廉颇正面冲突。他向周围人解释说,廉颇性情直率,自己回避是为了避免引发内部分裂,减轻赵国的内耗。廉颇听到这些话后,深感羞愧,决心向蔺相如负荆请罪。这一幕也成为历史的佳话,两位英雄因此化敌为友,深厚的友情最终弥补了他们之间的裂痕。
按理说,蔺相如与廉颇这两位英杰在赵国的地位极为稳固,应该能够平安度过余生。然而,历史往往出人意料,这两位英雄为何最终竟然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——一死一逃呢?
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歼灭战之一,赵国与秦国在此战中发生了激烈冲突。此战起源可以追溯到韩国。当时,秦国在秦昭襄王的领导下,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扩张,而韩国由于自身软弱,无力抵抗,轻易地将上党地区割让给了秦国。
然而,赵国并不甘心看到秦国吞并上党,赵孝成王接纳了上党之地,决定在赵国的庇护下抵抗秦国的侵略。这一决定无疑点燃了秦昭襄王的怒火,他决定通过武力解决此事,派遣大军前往上党强行占领。
赵孝成王意识到秦国势力强大,匆忙间任命了廉颇作为主将,要求他应战。然而,由于秦国军力过于强大,即便是廉颇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,面对庞大的秦军也难以抗衡。初时,赵军借助上党地势得以与秦军对峙,但随着战事拖延,秦军不但没有退兵,反而愈加猛烈进攻。廉颇采取了固守策略,准备在丹东河岸建立防线抵抗敌军,但此举引发了赵孝成王的不满。
赵孝成王渴望通过这场战争彰显赵国的强大,因此几次派人训斥廉颇。而这一切被秦国的间谍得知,范雎乘机挑拨,向赵孝成王散布谣言,称赵国的真正威胁是赵奢之子赵括。最终,赵孝成王不顾廉颇的建议,决定让赵括替代廉颇指挥,廉颇在失望和愤怒中回到赵国。
赵括虽出身名将之家,但却完全不具备父亲赵奢的军事才华。赵孝成王在信任错误信息的情况下,让赵括接管指挥。结果,赵括未能守住上党,最终在白起的指挥下,秦军发动猛烈进攻,长平之战以赵军40万余人被坑杀告终。这一惨剧迅速传回赵国,举国哀悼,泪如雨下。
蔺相如曾上书赵孝成王,极力劝阻他更换廉颇的指挥。然而,长平之战的噩耗传来时,蔺相如也未能幸免,早早辞世,令人扼腕。
长平之战后,廉颇虽然在对抗燕军的战争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但新上任的赵王却对他产生了忌惮,最终以种种理由解除他的职务。廉颇意识到,在朝中已无支持者,面对新的赵王的斥责和打压,他决定逃离赵国,以免遭遇政治迫害。最终,廉颇流亡至魏楚两国,但年事已高的他并未得到重用,最后死于楚国,悄然无声。这个结局让人深感惋惜与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